“我先不跟你说了,我去鸡场那边看看。”沈雪宁转身去了养鸡场。
她有一个养了几千只鸡的养鸡场,两年过去,养鸡场早就实现了循环养殖,并且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买鸡,还可以捡不少的鸡蛋。
养鸡场交给了张沫看着,她很称职,养鸡场没出过什么问题。
这次沈雪宁过去是因为张沫告诉她,养鸡场的鸡蛋不够了,问她是不是要增加一些养殖。
沈雪宁没有给她答复,说她看看再说。
养鸡场这边,工人正在山里捡鸡蛋。
工人在山里搭建了鸡窝,鸡窝里放着干爽的甘草,弄得舒舒服服的,母鸡都很喜欢在鸡窝里下蛋,因此不用漫山遍野找鸡蛋。
不过工人会经常去山里巡视,总是能捡到鸡蛋,有时候还会看到抱窝的母鸡。
遇到这种抱窝的母鸡都会任由它们抱窝,正好补充鸡群的数量了。
不过想维持循环养殖,每个星期都会购入五百只小鸡,然后养大……
沈雪宁一过来便听到叽叽喳喳的声音,还有公鸡打鸣的声音,山里都是鸡,显得十分热闹。
张沫看到沈雪宁到来,连忙放下手里的事走过来:“沈总。”
沈雪宁对张沫点点头,神色温和:“你在电话里说鸡蛋不够了?”
张沫道:“对,应该是多开了一个火锅店的原因,而且最近有很多游客来买土鸡蛋,鸡蛋就有些紧缺了,你看要不要增加一些养殖?”
沈雪宁望了望整座山:“目前来说,以现在山峰的面积养现在数量的鸡是最合适的,要是再增加养鸡的话,这山的面积就不够了。”
张沫道:“那不增加养殖吗?我们的鸡和鸡蛋都畅销,不增加养殖的话我觉得挺可惜的。”
沈雪宁想了想:“想增加养殖的话需要扩大山的面积……”
张沫学着沈雪宁的样子看了看山:“要不再扩大一些养鸡场?”
沈雪宁沉默了一会儿:“旁边种着油茶树和花椒,要不把油茶树那座山给纳入到养鸡场里?”
张沫眼前一亮:“这可以啊,鸡群可以吃树下的草,鸡屎可以肥地,互相促进。”
沈雪宁思考,的确,浇灌油茶树的时候用的是含着灵泉水的水,这些水很容易促进野草的生长,隔三差五就要请人去除草,虽然草都用来喂牛了,但这个人工费还是挺贵的。
张沫等着沈雪宁的决定,一直没说话。
沈雪宁想了几分钟,而后点了头:“我再合计合计,要是可以,我告诉你。”
张沫点点头:“好。”
沈雪宁转身下山了。
她现在要思考的就是扩大养殖更划算,还是不扩大更划算,但其实不用这么想,肯定是扩大了划算,毕竟她这里的东西都是不够卖的。
只思考了一个小时,沈雪宁就准备扩大养殖了,正好养猪场那边修建好了,有了人手。
沈雪宁跟张沫说了一声,随后就安排包工头他们去施工,把油茶树那个山头围起来,扩大成养鸡场。
同时还要扩大一些鸡舍,不然鸡多了没地方住。
食物那些有人专门负责,只需要提前说一声,他们自然会提前准备的。
养鸡这个团队已经成熟了,扩大养鸡场只需要添一些人就能正常运转起来——沈雪宁准备增加三个员工,其他不变。
沈雪宁把这些事情安排好,就上山去帮着采摘油茶籽,尽快把油菜籽采摘了,晾晒起来。
天气越来越凉,再往后就没有那么好的太阳了。
在采摘期间,发生了一件令沈雪宁高兴的事,那油菇居然又长起来了。
大家都知道,菇类长得都特别快,油菇也不例外,才过去两三天,油菇又长起来一大片。
秋季是油菇生长的季节,其他季节都不合适,所以有捡不完的油菇。
在捡到油菇的第二天,食堂和火锅店就推出了油菇,大家吃了之后,没多久食物榜单上就出现了油菇的名字,大家都说好吃。
于是沈雪宁安排了一部分来捡油菇,这么好的油菇,肯定是不能浪费了。
……
工厂里。
空地上全部晒满了油茶籽,连带着空气里也弥漫着茶籽的青涩味道。
沈雪宁跟工人一起回到了工厂,原因就是工厂把脱壳机送来了。
脱壳机跟打米机差不多大,因此随便哪个角落都可以放,沈雪宁来到工厂不久,对方就给沈雪宁打电话,说机器运到了。
工人把机器搬运到了工厂里,沈雪宁准备尝试一下。
一开始采摘回家的油茶籽已经晒得可以摇响了,正好可以用来尝试。
把机器通电,再把油茶籽用铲子铲入入料口。
机器一阵轰隆隆的运转,茶籽仁和面上的青壳就被分离了,而且分离得很干净,看起来很不错。
让机器脱壳了一个多小时,机器都运转得挺好,沈雪宁就给付了尾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