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596章 山南(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三个女人为了改变世界各自努力的时候,曾凡仍然安心的在景德镇做他的窑主,没有外出的打算。

上午教孩子们读书识字,下午实验新型陶瓷工艺,或者研究新型器具,致力于提升瓷泥的质地,釉质的纯净度等等,这些都离不开各种物理和化学方面的知识,也算让学生们可以学以致用。

几个月的时间,他也教不了太高深的内容,却可以在这些孩子脑海里留下一些基本概念,有兴趣有天赋的自然会脱颖而出,他可以有针对的重点培养。

曾凡收购后命名的山南窑,从默默无闻到名声大噪,只用了短短半年多时间,他们烧制出的青花瓷胎质细腻、釉质莹润、色彩白中含青,与时下胎质粗糙的青白瓷形成鲜明对比,在市场上受到了极大欢迎。

山南窑全力生产这种瓷器,窑工从原先不足一百人扩充到五百人,产量也扩张到原先的十倍以上,出来的瓷器仍然供不应求。

他并没有秘技自珍的打算,公开了青花瓷的全部工艺配方,欢迎其他窑口学习仿制,甚至还鼓励其他窑主雇佣他这里的匠师过去指导,长期短期都可以,不过前提条件是待遇不能比他这里低。

在他的影响下,青花瓷迅速成为景德镇的最热门瓷器品种,尽管在数量上还比不过原先的青白瓷,但是用不了多久,必然会取而代之。

青花瓷的普及不只是一种新型瓷器取代旧瓷器,而是涉及到原料、工艺、器具、窑型等多方面新技术的大面积应用。

曾凡不喜欢抛头露面,作为山南窑大总管的李德志频繁接受景德镇各窑口宴请,山南窑无私的技术输出,也让他获得了巨大的声望,有了实质的影响力。

为了加速新技术普及,在曾凡授意下,李德志召集各窑口东家和总管等主事的人,宣布山南窑捐资成立书院,所有适龄窑工子弟都可以免费入学,除了基本文字读写、算学知识以外,主要教授瓷器生产用到的各种技艺。

有些事情光靠出钱解决不了,开办学校最重要的是获得广泛认可,这样才能招收到学生,官面上即便不支持,也不能反对才行。

在这个时代,捐资助学向来都和修桥铺路一样,是行善积德的大好事,获取名声的不二法门,只不过那需要真金白银的付出,还有可能成为别人眼中的肥羊,实际愿意做的财主不多。

现在有人挑头,许多窑口纷纷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表达各自的支持。

风险别人承担,好处大家得,这样的事情别人当然没有反对的理由,对于本地官员也是非常长脸的政绩,浮梁的知县吕师孟马上亲自接见了李德志,表达他的大力支持,并且向朝廷汇报,为他们争取应得的表彰。

山南书院就在这样万众期待的情况下成立了。

校舍就在窑口所在庄园里,刚开始也没多少学生,毕竟是新生事物,大多数人还是观望居多。

第一批只招收了两百多学生,除了曾凡自己外,还聘请了几个有私塾经验的秀才做启蒙老师,教授基本文字读写。

教学的课本除了常用的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外,还有曾凡仿照还没出现的《幼学琼林》编写的新书,分成不同章目,把天文地理、历史人文、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鸟兽花木、饮食器用、释道鬼神等等诸多方面的常识内容浓缩进去,学字的同时,也能形成一些基本概念。

这本扫盲性质的启蒙书,被他命名为《常识》,自费印制出来,规定为所有学生的必读书目。

当然,书里面涉及到的知识范围与《幼学琼林》差异很大,删除了许多曾凡认为没必要的内容,也把他自己的认知融入其中,虽然不明显,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帮孩子们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请来的秀才只负责教识字,按照字面意思去简单讲解就够了,里面的内容对他们来说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也并没有太离经叛道,深层的含义需要在后面的工作中去体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