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88章 懒惰是人性,还是社会性?下(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内容报错

第188章 懒惰是人性,还是社会性?下

“1958年,农民在"大锅饭"制度下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我们这个时代,一提到这个就说平均主义,甚至AI都是这么认为的”。

“但我要反驳的是,AI它没有吃过饭,它不懂,它的结论是基于数据库中这种说法占比多少而得出结论的。一口锅里吃饭,多劳少劳都吃一样的,听起来是平均,但是那一锅菜,剩下的和一开始的能一样吗?”

“物质匮乏的情况下,大锅饭它根本就不是平均,“平均主义”表象下隐藏的是非平均分配本质。盒饭都比大锅饭平均些,盒饭的分配还能进行二次调整”。

“但是吃大锅饭的时候,先吃的那人东西已经吃到肚子里了,先来吃饭的总是比后到的要更好,后面到的就是吃亏,剩菜总是不受待见的,而且在物质条件困难的时候排在后面的所能吃到的就是更少。所以我认为大锅饭破坏生产的原因不在于平均,恰恰相反,大锅饭反而是不平均、不公平的”。

天幕下。

“有道理,设想一下,如果我想着把手头的活干完再去吃饭,这样同事就不用再急急忙忙跑一趟了,我很乐意做这点小事。但结果是干的多了,去食堂吃剩饭,还不够,那肯定不愿意多干活了”。

陈勇:“只有到物质达到一定条件可以满足供应,才能去实行平均,准确来说是按需分配”。随后陈勇举了个例子:“比如现在如果有免费的员工食堂,会因别人多吃一碗饭而不愿意干活吗。

天幕下,人们想了想这种情况,“如果大家都能随便吃都话,这时候别人吃再多也影响不到我,自然不会反感”。

“觉得别人占便宜的前提是他破坏了我的利益,比如他多吃点饭菜,导致我吃不饱,我当然不同意啊”。

陈勇继续讲道:在物质满足的前提下,这时这种“平均”不会破坏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因为一个人的劳动付出不可能只等于一顿食堂饭菜,还有其他的报酬,大锅饭或者说员工食堂只是保障了他们不需要自己做饭而已。

陈勇:“我们在聊聊其他分配制定错误导致懒惰的情况。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纺织厂主们发现,即便将工人工资提高30%,生产效率提升却不足5%。这个现象在行为经济学中被称为"挤出效应"——当基本生存需求无法满足时,金钱激励确实有效,因为再不干就要饿死了”。

“但是,当劳动回报长期与付出脱节,物质刺激反而会摧毁内在动机。我原本就应该得到的东西被剥削去了,然后他们将从指缝中漏出的一点还给了我,我还需要感恩戴德吗?”

“毛熊计划经济后期的劳动生产率曲线揭示出更深层规律。1970-1980年间,尽管重工业投资增长230%,但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从6.1%暴跌至1.2%。僵化的分配制度使技术工人的收入与清洁工相差无几,劳动价值衡量体系的崩溃直接导致"假装工作"成为全民生存策略。这种系统性惰性不是什么道德滑坡也不是什么人性作祟,而是制度性失效的必然产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