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景隆口中所提及的常二爷与常三爷,可不是寻常人物。其中,二爷名为常升,现今乃是大明朝的开国公;三爷名曰常森,则为大明朝的怀远侯。至于他们二人的父亲,更是声名赫赫、威震天下,正是那位大明的开国元勋——鄂国公常遇春。
此人武艺高强、勇猛无畏,有着“常十万”之美誉,在战场上屡立奇功,堪称所向披靡的万人敌。只可惜,常遇春英年早逝,但其功绩卓着,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并赐予谥号“忠武”,可谓名垂青史,受后人敬仰传颂。
说起常遇春的长子常茂,那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想当年,常遇春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待到开国论功行赏、分封爵位之时,念及常遇春一生战功赫赫,朱元璋便将其所有功勋都加诸于常茂这位嫡长子之身,册封其为郑国公。
不得不说,常茂的确继承了其父常遇春作战时的英勇无畏,冲锋陷阵时可谓是威风凛凛、锐不可当。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似乎并未得到父亲那聪明睿智的头脑真传。
且说洪武二十年,常茂与他的岳父——宋国公冯胜一同奉命出征,意在平定元将纳哈出之乱。经过一番激烈鏖战,纳哈出眼见大势已去,最终选择了投降。这本应是皆大欢喜之事,可谁能料到,就在这关键时刻,常茂竟一意孤行地挥刀砍向纳哈出,致使纳哈出身负重伤。纳哈出所率部下见此情形,顿时乱作一团,四散奔逃。
其实,常茂与冯胜这对翁婿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太和睦。当初冯胜将女儿许配给常茂,多半也是看在与常遇春的深厚情谊以及朱元璋的亲自赐婚份上。此次常茂犯下如此大错,白白葬送了到手的巨大功劳,冯胜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他。待班师回朝之后,冯胜毫不犹豫地第一时间上书朱元璋,奏明此事。
面对冯胜的弹劾,常茂自知理亏,但仍绞尽脑汁寻找各种借口来推脱责任。只可惜,事实胜于雄辩,任凭他如何巧舌如簧,也难以掩盖自己所犯过错。最终,常茂被剥夺了爵位,并被发配至龙州负责操练军队。从此,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郑国公只能在遥远的边疆之地默默度过余生。
话说时间来到了洪武二十一年,这一年对于常家来说意义非凡。次子常升成功地继承了开国公的爵位,并获封太子太保、右柱国等殊荣,使得常家在朝堂之上的地位愈发尊崇。然而,若论起常家最为尊贵之人,那无疑当属常遇春的长女,也就是如今已然仙逝的太子妃常氏。
这位常氏,乃是大明王朝的首任太子妃,其身份之显赫可想而知。想当年,就在常氏呱呱坠地之后不久,常遇春便毅然决然地选择投靠朱元璋。而当朱元璋与马皇后初次见到尚在襁褓之中的常氏时,便对这个粉雕玉琢的女婴喜爱有加。也正因如此,双方家庭当即决定要给这两个孩子定下一门娃娃亲。
自嫁入东宫以来,常氏恪守妇道,尽心尽力辅佐太子朱标。她先后为朱标诞下二子二女,其中,洪武七年之时,常氏更是为朱家迎来了第三代的首位成员,即正儿八经的皇长孙——朱雄英!此子的诞生,无疑令整个皇室都为之欢欣鼓舞。而后,到了洪武十一年,常氏又顺利产下朱标的第三个儿子——朱允熥。
可惜天不假年,就在同一年,刚刚生下朱允熥后的常氏,因产后身体虚弱,不幸染上恶疾,最终在年仅二十四岁时便香消玉殒。她的离去,给朱家和整个朝廷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尤其是朱元璋,这位一向以勤勉着称的皇帝,竟破例罢朝三日,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对常氏的深切哀悼与不舍之情。由此足见,常氏在朱元璋心目中占据着何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