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在那巍峨壮丽、金碧辉煌的皇宫深处,朱标在朱元璋踏出宫门之后,便正式接过了驾驭大明这一艘巨型航母的缰绳与控制权。众所周知,后世之人皆尊称其为洪武朝的常务副皇帝,足见他在朝中地位之尊崇以及所肩负责任之重大。
此时此刻,朱标正忙得不可开交,犹如一只热锅上的蚂蚁般团团转。然而,他却浑然不知朱元璋此番外出的真正意图乃是为了寻找他那位令众人牵挂不已的“好大儿”。朱标满心以为,朱元璋之所以会怒气冲冲地离开宫廷,不再过问繁杂的政务,皆是因为之前自己的老师宋濂之间那场激烈的争执所致。面对如此情形,朱标纵使心中万般无奈,但也别无他法,只得咬紧牙关,硬着头皮将所有政务全盘接手下来。
朱标正聚精会神地坐在东宫那宽敞明亮的书房里,专心致志地翻阅和批点着今日源源不断呈递上来的奏书。他时而眉头紧蹙,若有所思;时而奋笔疾书,批注要点。整个书房都弥漫着一种紧张而严肃的气氛。
就在此时,一阵轻微却清晰的敲门声打破了这份宁静。朱标停下手中的笔,抬起头来,向着门外高声问道:“谁?”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透着一股威严之气。
只听门外传来一个略显稚嫩却又恭恭敬敬的声音:“父亲,是孩儿啊!”原来是朱允炆到了。听到儿子的回答,朱标的脸上立刻浮现出一抹慈爱的笑容,他回应道:“是允炆啊,进来吧。”
得到朱标的许可之后,朱允炆轻轻推开门,迈着小心翼翼的步子走了进来。只见他双手稳稳地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仿佛那是一件无比珍贵的宝物一般。走进房间后,朱允炆快步来到朱标面前,微微躬身行礼,然后抬头看着朱标,轻声说道:“父亲,孩儿见您从早到晚一直忙于处理这些奏书,连晚饭都还未曾用过。所以,孩儿特意吩咐下人做了这碗面条,给您送过来了。希望父亲能够趁热吃下,也好补充一些体力。”
然而,这碗看似普通的面条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意图。原来,这并非单纯是朱允炆自己想到要给父亲送饭,而是他的母亲——现任太子妃吕氏精心安排的。吕氏深知朱标在朱元璋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明白朱允炆未来能否顺利继承皇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朱标对他的看法和喜爱程度。
因此,她便授意朱允炆借此机会向朱标献殷勤,以在朱标的心中留下一个孝顺、懂事的良好印象,从而为将来争夺皇太孙之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甚至如今很多时候,吕氏都会想尽办法阻止朱允熥去接近朱标。原因无他,只因朱允熥乃是唯一有可能与朱允炆争夺太子之位的人。从古至今,册立皇储向来遵循着立嫡立长的原则,而在他们两人之中,朱允炆年长,占据了一个“长”字;朱允熥则因其母乃正妻,拥有嫡子的身份。然而,吕氏并不知晓,那位大明王朝名正言顺、真正意义上的嫡长孙已然归来!无论她使出何种手段,最终都将徒劳无功。
此刻,朱标望着朱允炆亲自端过来的那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心中却毫无食欲。他只是淡淡地开口道:“你先把它放在那儿吧,为父待会儿再吃。”听到这话,朱允炆恭敬地应了一声,轻轻将面条放置于桌上,然后躬身施礼说道:“那孩儿便先行告退了,还望父亲能够多加歇息调养身体。”说罢,朱允炆缓缓转身离去,留下朱标独自一人坐在桌前,若有所思地凝视着那碗渐渐失去温度的面条。
其实朱标能看出来这碗面条极有可能是出自吕氏之手,毕竟他当了这么多年的太子他自然能看出来吕氏的小心思,他看着这碗面条自言自语的感慨道“英哥,常姐姐若是你们还在的话该有多好。”
而此时,躲在门外偷偷聆听屋内动静的吕氏母子二人,当听到朱标所说之话时,两人的脸色瞬间阴沉了下来,仿佛被一层寒霜所覆盖。
朱允炆满脸疑惑与不甘地转头看向身旁的吕氏,轻声问道:“娘,难道我真的就比不上大哥吗?为何父亲总是对大哥那般偏爱?”
吕氏闻言,连忙伸出手轻轻抚摸着朱允炆的脸颊,安慰道:“儿啊,你莫要胡思乱想。如今你可是堂堂正正的皇长孙,这身份何等尊贵。你无需去与他人比较什么,有娘亲在,定会为你铺平前方道路。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定然是非你莫属!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娘亲也定要助你成功登上那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