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回信火速通过内阁。
然后迅速传递到前方战场。
崇祯给卢象升回了信之后,便下令通告全军,无论如何都是大捷。
完全可以值得鼓舞士气。
张凤翼接到消息后,躺在病榻上看见卢象升有如此大胜,忍不住长叹一口气。
卢象升越厉害,就显得他自己越窝囊。
张凤翼忍不住今天多吃了一点大黄,早死早省心。
至于其他明军则是想着,既然卢象升如此厉害,赶快叫他来啊!
更何况他手里还握着王牌蓟镇总兵吴国俊的队伍。
靖辽伯的名头谁不知道,如今又抓住了闯王高迎祥,更是名声大噪。
崇祯又下了一道指令给卢象升,说贼势已溃,余孽尚在,自是要乘胜追击,扑杀余孽,误使前功尽弃。
最重要的是叫卢象升相机行事,不必事事都来请示。
得益于擒获高迎祥的战绩,崇祯对卢象升已经完全放权了。
一旁的首辅温体仁提醒兴奋当中的皇帝,上一封诏书发去叫卢象升来勤王。
此时在叫他去剿灭贼寇,大抵是冲突了。
崇祯这才回想起这件事了,忍不住心中怪叫。
可身为皇帝,前后旨意不搭,这如何能行?
“倒是朕孟浪了。”
崇祯站在原地开口道:“且先追回方才那道旨意。”
“叫洪承畴南下与卢象升一同围剿余贼。”
“是。”
崇祯站在大殿内又走了几遭:
“把那闯王高迎祥押解进京,沿途调拨兵马严防死守,勿要使他逃脱。
此番要给卢象升、洪承畴各加一级。”
“是。”
陕西仍是没有止境的旱灾、蝗灾,有其他地方还发生了洪涝。
面对遍地饥馑,崇祯一筹莫展,只能对几个灾情特别严重的地区实行减免钱粮。
但不过是表面样子,对于嗷嗷将死的饥民来说,减少一点赋税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崇祯觉得贺今朝要在陕西去找粮食,那就让他去吧。
陕西处处是灾,贺今朝此举无异于缘木求鱼。
他就算占据陕西,想要笼络民心,不仅搞不到多少粮食,还会往里搭上许多粮食。
像这种赔本的买卖,崇祯像来是不屑去做的。
崇祯只能设想,先用全力剿除农民起义这一心腹大患,以后再想办法慢慢收拾残局。
【推荐下,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如今卢象升给了他希望,那自是要全力以赴。
崇祯很想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围剿农民军这件大事上来。
可朝臣们却仍然在吵吵嚷嚷,内乱不休,不断地搅扰他的思路,让他烦躁不已。
特别是要卢象升以全胜之师,来此千里勤王,消灭盘踞在京师的清军。
若是他们清军再向崇祯三年的时候,占据四城不走了,那可如何是好?
崇祯为了四处的灾情和京师外战报焦虑不安,接到卢象升捷报还没高兴一会。
御史的一份弹劾首辅温体仁就让他恼怒不已。
言官劾疏没有什么实际内容,不过是说温体仁心怀险僻,治国无谋。
任首辅数年,未建一良策,致使流寇嚣张、边警频传,他要温体仁引咎辞职。
可谓是一语中的!
因为温体仁当真是不献一策。
崇祯问他,都回由陛下自行决断,以陛下的英明神武,定然能做出正确判断之类的。
许多御史都觉得这活,我也能干!
凭什么他一直当那么多年的首辅?
从温体仁出任内阁大学士以来,攻击他的事件已经发生过几十次,攻击他的人上自大臣,下至庶民。
攻击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
温体仁是靠同东林党人撕破脸皮激烈斗争,才得以晋身内阁。
因而一直被东林一气视若仇敌,但他不断受到恶毒攻击甚至在朝野间遭到普遍恶评,可偏偏皇上宠信他!
或者有些时候,是温体仁示意麾下弹劾他,就是为了向崇祯证明,陛下用我请放心,我绝不会结党营私!
事实证明,在崇祯一朝,尽管他换内阁换首辅换的勤快,但温体仁是时间最长且最稳固的那个。
温体仁麾下的党羽大多都是因为利益集合在一起的,下次利益不一致,那咱们就说拜拜。
所以朝臣与他关系密切的几乎没有。
这就让崇祯非常信任他。
因为一个孤臣,只能依附皇帝给他撑腰,才能满心的为他办事,才是最可靠的忠臣。
再加上温体仁不贪钱,属实是在明末的环境内,是一朵白莲花了。
这两点外在就让崇祯觉得温体仁是可信任的。
除了这两点之外,不求财不结党,剩下的便是温体仁非常注重自己的名!
在加上崇祯行风乱世中用典的信条,用严苛的律法驱动臣民给他办事。
他们性情气质上却颇有些相似之处。
两个人都是洁身自好、刚愎自用、刻薄残忍又好用聪明。
或许正是这种性格上的契合,才是他们君臣遇合的真正基础。
但人格契合使人阶段性失明,就看不到对方致命的弱点。
温体仁行事也显得刻薄寡恩,暗中被崇祯引为知己。
崇祯任用温体仁还有一个意外的好处,就是温体仁无形之中成了代他受过的替罪羊和挡箭牌。
故而崇祯直接让御史回家养老。
都什么时候了?
外敌入侵,内乱刚刚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你们不去思考如何退敌的策略。
反倒来弹劾朕的首辅,是不是脑瓜子有毛病?
朕对你们这群人很失望!
一个言官被摘了乌纱帽,并没有吓到众多御史。
他们接连上书弹劾,在外督师的兵部尚书张凤翼和镇守通州兵部侍郎仇维桢。
说他们报捷的内容是二百余人,隐瞒了我大明官军损伤千余人的事实。
在叙功首推监视内臣,是别有用心的,御史们并且义正词严地请求罢去所有督军内臣(太监)。
换了张凤翼以及仇维桢。
至于换谁?
他们不管,皇帝自己决定,换人就行。
崇祯真的被激怒了。
他对文臣昏庸武将怯懦的痛恨,对言官的厌恶和自己一片苦心不被理解的厌恨,嗡的就爆发开来。
整个大殿都传来他咆孝的声音。
朕刚刚有了点好心情,你们就来给朕添堵!
一个个自诩为忠臣,可忠臣是这样做事的?
生擒高迎祥的消息都没捂热乎,这帮人就又开始出难题。
当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说实在的,崇祯真的很想做出一副虚怀纳谏的圣君姿态。
一直接受的儒家道德意识也要求他虚心纳谏。
但另一方面,他对言官和其他进谏者的怀疑与厌恶,以及强烈排斥一切批评的虚荣心。
你们也配批评朕?
朕乃大明的中兴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