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组合商团的目标远在万里以外,途中要经历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到达十多年前被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征服的大马士革,那里现在是新成立不久的伊利汗国属地。
旭烈兀刚刚攻占大马士革,正准备进攻埃及的时候,得到蒙哥大汗去世的消息,准备回师参与大汗位置争夺,回师不久又得到了新消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已经各自召开忽里台大会,都自称大汗,还为此打的不可开交,汗位已经没他什么事儿了。
忽必烈掌握了蒙哥留下的精锐部队,实际掌控漠南蒙古以及中原大部分地区,战争实力雄厚,阿里不哥得到察合台、窝阔台和术赤系大部分子弟支持,道义上占据高位,实际掌控漠北漠西大部分地域。
兄弟两个以蒙古草原为战场,你来我往打的热闹,结果草原上一场天灾,让阿里不哥粮草不济,只得低头认输,结束了这场将近五年的汗位争夺战。
战争过程中,为了获得旭烈兀的支持,忽必烈打破成吉思汗留下的传统,直接封旭烈兀为伊利汗,将阿姆河以西的领土都划分给他,等于承认了他事实上的独立地位,也默认了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术赤系的钦察汗国的独立地位。
旭烈兀几年前病亡,汗位由他的儿子阿八哈继承,也得到了忽必烈的册封,因此四大汗国中,最西端的伊利汗国与蒙元朝廷的关系最友好,反而是夹在中间的窝阔台汗国和北面的钦察汗国对忽必烈最不友好,主要在中亚地区的察合台汗国属于看热闹,哪边好处多倒向哪边。
成吉思汗领导下的蒙古军队长于战争和掠夺,对于治国理政简单粗暴至极,一般都是划分几大万户,交由子侄或者亲信将领掌管税收和军政权力,挑出当地臣服者代为管理,蒙古人只管享受和征服,精通汉学的忽必烈都是如此治理,其他人的水平可想而知了,这也是蒙古帝国崛起迅速,分裂崩塌同样迅速的根本原因。
蒙古统治者的统治方式粗糙,却并不反对商队往来贸易,也给了胆子大的民间商队活跃的机会,从大都到西亚,甚至更遥远的欧洲诸国,都可以往来通行。
尽管蒙古军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带去无数伤痛和毁灭,但也事实上重新打通了通向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给教廷统治下,中世纪沉闷的欧洲带去了新鲜的空气。
旭烈兀西征直接灭亡了阿巴斯王朝,焚毁了首都巴格达,处死了最后一任哈里发,让伊斯兰世界自七世纪以来的政治统一彻底瓦解,伊斯兰世界从此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客观上促使伊斯兰文明从阿拉伯主导转向突厥化,为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伊斯兰帝国的瓦解让濒临灭亡的东罗马帝国获得了喘息之机,旭烈兀削弱了塞尔柱突厥人的罗姆苏丹国,使其无法有效控制安纳托利亚,奥斯曼部落趁虚而入,在小亚细亚建立政权并且发展起来。
旭烈兀留下的伊利汗国短短几十年后解体,让中东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又为奥斯曼土耳其发展壮大提供了扩张空间。
奥斯曼帝国后来灭亡了东罗马帝国,最终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霸主,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事实老大,不过没有了当年伊斯兰帝国正统性和进取心,变得封闭保守起来,反而再次阻断了东西方的交流。
欧洲人只能从奥斯曼帝国获取价格昂贵的丝绸和瓷器,出于对财富的渴望,一些走投无路的冒险家探索从海路去往东方,由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
西去的途中,吕瑶仔细研读这段刚刚发生过,以及还没有发生的历史,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人类的历史牵一发而动全身,既有很多必然会发生的事件,也有很多偶然发生的事件,宿命和因果互相交错,才有了局中人眼里不可预知的未来,后来人记忆里的不可磨灭的历史。
不知道这个时空的未来,会因为她们的影响,发生哪些改变?未来的历史,会向着她们期望的方向前进吗?吕瑶自己也有些迷茫了!